解码中国高铁三部曲(中):密集爆破 中国效率实验室

知识自动化 中字

本文由知识自动化(zhishipai)授权转载

考察高速动车组技术追赶过程中四方面的特点,中国高铁装备产业正向设计能力的跃迁,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战略导向、资源配置、活动系统、学习机制。

本文为《解码高铁》三部曲中篇,节选自《从逆向工程到正向设计:中国高铁对装备制造业技术追赶与自主创新的启示》报告。

一张蓝图绘到底

战略导向的一张蓝图绘到底,强化了工程化和商业化的技术能力建设宗旨。

批量生产自主研发、性能成熟的商业产品是2004年后中国高铁装备研发的根本宗旨。这改变了整个产业的技术能力演进方向,使其快速向兼具技术和经济合理性、满足规模化需求的正向设计路径收敛。强调“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大规模技术引进,引致了成熟、完整的正向设计理念。铁科院首席研究员王悦明在受访时指出,2004年前,铁路局招标研制的众多准高速或高速列车型号都以创新示范为目标。

这些型号往往“一型一列”,即使“只在局管范围内跑旅游线路”,多数型号也“经不住跑”。而在原铁道部主抓的3个国家级高速电动车组项目中,“大白鲨”和“先锋号”均属试验样车,没有批量生产计划;唯有“中华之星”在立项之初即以批量生产、长期运营为目标。2004年后的技术引进是中国高速动车组研发全面要求“批量、固化”的起点。对研发人员来说,CRH系列型号不再“只是研究一个样车,考虑一项性能”,而是要将批量生产可行性和长期运营可靠性纳入全盘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对工程化、商业化速度与效果的追求常常使后发国家陷入对国外成熟产品的逆向工程之中。

然而,大规模技术引进并没有淡化中国高铁装备产业的自主研发意愿,而将这种意愿引向了规模生产的正向设计产品。尽管不少人士诟病原铁道部在技术引进时要求前期研发的非CRH型号全体下马,但其初衷并非完全放弃自主开发。否则,2004年、2005年的两次招标就不会明确要求以中外联合设计的方式对引进车型开展适应性改造,也不会设置“技术转让实施评价”考核环节。中国高铁装备产业的自主研发意愿从未消失,在完成对CRH系列的技术吸收后,即被迅速导入CRH380系列的正向设计之中。

资源配置:人才传承和产学研

人才是最大的资源。传承有序的人力资源积累和协调有效的长期合作机制,成为中国高铁装备走向正向设计能力的基本支撑。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